online故事

岁月之书《论生命》

时间:2024/7/13 22:45:07  作者:王涑袭  来源:国家梦想中心  查看:34  评论:0
内容摘要:老是遇到唐僧、唐玄奘的故事,老是被唐僧的精神(和认知),所打动。会不会是,曾经的我,跟唐僧,真有什么渊源?会不会,几百年之后(若干年之后),也有一个小朋友,突然被王涑袭所打动,突然会“老是遇见王涑袭的作品,与经历”?

岁月之书《论生命》

------------

王涑袭前注:文章在知乎,发了2.5个小时了,还没有放出来。

只好我自己,到处发了。

天天映射自己是“鹰”,然后映射我是“乌鸦”,鹰抓了一只乌鸦吃。

也不想一想:鹰是一种什么动物?

鹰是一种非常贞洁的动物,一般人,到处都是淫乱病毒,也配把自己比喻成“鹰”?

——2024年7月13日

------------

意识是否来源于自指性,AI是否能通过自指性获得意识?

在了解了《集异璧》内容后,感觉自指性是许多数学规律的奇异点,在普遍规律里拥有特殊性;

我觉得意识与它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。

所以,意识是否来源于生物神经的自指性?

当然,好像有实验证明,有些动物是无法意识到自身的存在的,但是这是否说明它们就是无意识的哲学僵尸呢?

如果AI的逻辑里也拥有类似的自指性,是否就意味着AI也拥有了意识?
岁月之书《论生命》

国家梦想中心岁月之书王涑袭

一、王涑袭关于“意识”的科学假设

1、我对意识的科学假设

鄙人不才,2006年的时候,曾经被网友质疑我的《人性论》,于是我心中“意难平”,专门拿出了若干时间,写了一篇讨论“生命的物质与意识”的文章。

主要是讨论:生命的意识、自我意识,以及“意识与自我意识的不断积累”。

在我的观点里,其实自然物质、植物动物、人类,都有一种我们临时缺乏科学研究的“识”,这种“识”,也可以称呼为“灵性”。

类似于人类的“五感”之类的,但是可能比人类的“五感”,认知水平要低很多(其实是敏感程度)。

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:举头三尺有神明。

这个所谓的“神明”,就是我说的那个“灵性”的“识”,它存在于任何物质当中(包括人类、动物植物、自然物质)。

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人类的“意识”(广义),来逐渐探查“灵性”的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。

不是用“迷信”的方式,认识这个世界。

而是用科学的方式,去认识这些“人工智能”,去认识这些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。

2、我认同的科学研究方法

刘韧:守株待兔是在骂归纳思维。

宋人有耕者。田中有株,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。因释其耒而守株,冀复得兔。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今欲以先王之政,治当世之民,皆守株之类也。

——出自《韩非子·五蠹》 ​​​

王涑袭:归纳法,得出来的结论,仍然需要继续归纳。并不说,归纳法本身不对。不用归纳法,难道用“推理演绎的方法”?演绎法,更不靠谱,演绎法也需要归纳法来验证,是不是“可重复、可检验”。

——王涑袭2024年7月13日

其实,“科学”的方法有:

1、演绎:数学逻辑方式。

2、归纳:先分析,后归纳。先分成越来越细的部分,然后归纳出道理。(1)试验验证方式;(2)历史事实经验总结方式。

3、模拟:计算机模拟归纳方式。

4、复杂系统研究法:

(1)科学逆反:负熵,正反馈,复杂科学;

(2)马克思主义:黑格尔辩证法(辩证法其实是黑格尔这个老流氓,从“易”中得来的灵感创作,但这个老流氓,一生雪藏他的思想来源,并恶意诋毁中国文化,到临死时才有所悔悟,透漏真相。);

(3)中华巫术:中医、易,整体观、历史观、辩证观。

——岁月之书2008年4月16日

二、生命的底层逻辑

这是我从《人性论》系列文章,节选出来的,有关“意识”的话题。

请大家参考:

深入了解“生死轮回”的原理

【王涑袭注释:我的用词,所谓的“生死轮回”,其实讨论“生命与周围物质环境之间的”“长时间演化”与“变化演化的规律”。】

(一)从普通物质,到“万物灵长”

1、物质:哲学上物质是对宇宙中客观实在的东西的统称,物质既不能被创生,又不能被消灭,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。

2、意识:意识是个体与其真实生存状态之间关系的主观性的再现,是主体对客观物质世界(客体)的反映,是一套能引发“感知”、“反馈”的生物体系。

3、意识的主体:生物:通常认为,只有生命,甚至只有高等生命才会有意识,而生命的本质就是维持活下去的生存惯性与本能(生存并繁衍),生命要维持存活,就必须从外界吸取物质与能量,生命要更多的繁衍、更好的存活,就必须吸取更多的外界物质与能量。

(注释:这里的“物质与能量”不是哲学意义上的那个物质,因为这种说法更容易理解生命的现象,所以用了这个非哲学的物质概念——语言真麻烦,不误解就好)

4、自我意识: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,据说只有人类才有自我意识,才知道“认识你自己”(苏格拉底语)。

自我意识是人类意识的核心部分,是人对“自我的认知”,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认知。它包含自我认知、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。如果再进一步简化,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,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,以及对个体身体、心理、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。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、分析外部活动及情境、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,是一个多维度、多层次的心理系统。

5、自我意识的种类

  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 自我控制
生理自我 对自己身体、外貌、衣着、风度、家属、所有物等的认识。 英俊、漂亮、有吸引力、迷人、自我悦纳。 追求身体的外表、物质欲望的满足,维持家庭的利益等。
社会自我 对自己的名望、地位、角色、性别、义务、责任、力量的认识。 自尊、自信、自爱、自豪、自卑、自怜、自恋 追求名誉地位,与他人竞争,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。
心理自我 对自己的智力、性格、气质、兴趣、能力、记忆、思维等特点的认识。 有能力、聪明、优雅、敏感、迟钝、感情丰富、细腻 追求信仰,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,要求智慧与能力的发展。

6、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:

个人的自我意识经历着一系列的发展和变化过程。

刚出生的新生儿,只有一些简单的、片断的感觉、动作和本能的反射;

1岁左右,逐渐能将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别开来,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来,这是自我意识最原始、最初级的形态;

3岁左右,会用人称代词“我”来表示自己,用别的词表示其他事物,开始意识到了自己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内容,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化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来认识,这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次质变和飞跃,也是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;

小学时期(童年期),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模糊的,被动的、不大自觉的心理活动主要指向外部世界,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多少认识,如果问“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“许多小学生会答不上来,说没有想过,即使回答,也往往是对自己一些外部特点的描述,或者是转达教师、家长或其他人对他的评价,他们也意识不到自己所面临的各种矛盾,因而内心世界很平静,没有忧愁,没有烦恼,是一个“从快乐到快乐的时代”;

初中时期(少年期)自我意识发展逐渐清晰,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、与集体的关系,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活动,开始想到自己,开始“发现“了自己,他们开始关心自己的发展,出现了“理想”,他们开始对周围人们的精神世界、个性品质等感兴趣;

自我意识的全新发展和最后成熟,在青年期内基本完成。

从青年初期(高中阶段)开始,就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自己回答: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?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我的长相、脾气、性格怎样?我有什么样的特长和才能?我能成就什么样的事业?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如何?我怎样走人生之路?……等等;

(注释:这些详细论述自我意识的分类和发展阶段的部分,都是我整理引用修改抄袭的,其实我身边的例子比叙述中的发展阶段要快,比如我二姐家的孩子4周岁,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让人哭笑不得,连在外面吃了东西的纸屑果皮,都不能扔到其它的垃圾箱里,要带回家,扔到自己家的垃圾箱里;我自己思考要成为什么样的人、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,是从初二开始的,从此告别快乐的童年)

青年不断地进行自我观察、自我分析、自我评价,分化出“现实的我”和“理想的我”不断加以比较(认识到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,是自我意识逐步成熟的标志),而现实的我往往总是落后于理想的我,二者的差距,会使他们感到很痛苦,要解决自我意识分化带来的矛盾与痛苦,就促使青年去设法寻求自我意识的重新统一,这种重新统一,一般要到青年晚期才逐渐实现;

这种差距的统一是这样实现的:但凡有些天分的人,年少时总是心比天高,觉得天下之大,再没人比得上自己,自己生来就是要做一番大事业的。等到入世深了,几番沉浮挣扎,才知道这个世界如何纷繁复杂,如何藏龙卧虎,如何暗流汹涌,有多少事情不得已,有多少次力不从心,不要说建功立业,就连安身立命,都要尽最大努力……

这时候才知道自己不是英雄,才知道自己不是太阳,才知道自己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,用《悟空传》上的话来说就是“也许每个人出生时,都以为这天地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,当他发现自己错误的时候,他便开始长大了”。

小结:无论说生物有意识也好,只是本能也好,生物会如同物体遵循惯性定律一样,有活下去的生存惯性和本能;高等动物有了意识(很多人否认低等生物有意识,甚至否认它们有感觉),人类有了自我意识,因为有了意识和自我意识,使高等动物和人类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客观实在,使它们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,取得了有利的位置。意识和自我意识,对生存起了肯定和加强作用,而不是对自我生存的一种否定。

通常说,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要看他的童年,人性究竟如何,看看正在成长的小孩子就知道了:还不会说话的时候,就知道要这要那的。刚会走路,就同小朋友们争抢那些根本没用的玩具。长大了之后,最有进取心为国为民的,都是那些当小朋友时争抢的最利害的。

成人的童年是孩子,人类的童年是动物,人类自称是灵长目,是万灵之长,是自然造化的长子和天然继承人,然而这个长子除了霸占生存空间的家产,还对他的动物兄弟做了些什么?人性如何,可想而知,还是民间的俗语历久而弥新“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”,这是地地道道的人性描述。

而一旦做过领导的人更是清楚,凡是人都是有欲望的,根据大众的欲望,明令赏罚,是促使他们行动的第一步。鼓励什么就要奖励什么,于是集体的行动和个人的欲望,就辩证的统一了。

总之,从物质到意识,从意识到自我意识,从自我意识到“为天地立心、为生民立命”,都是一层一层对生存本性的解释和肯定。

(二)从人类对外界的认识,来分辨这个世界

自我的超越:自我本性与人生价值

中土佛教的“唯识宗”,又称“法相宗”,法相宗是一位传奇人物——唐僧玄奘所创。他的故事被演义为《西游记》,大家应该对《大话西游》中的唐僧有很深印象。

唐僧西天取的“经”,缘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珈宗,回国之后创“唯识宗”,是中土的八大佛教宗派之一。

注释:对分派别大家不要有什么惊奇,无论是什么行善行恶的旗帜,不分帮派派别,我还真没见过。不但佛教分派,儒家自从创立者孔子死后也分成8派,以后分分合合,直到清末被废除垄断地位之前,仍然有古文派和今文派之争。伊斯兰教至少有2个重要影响的派别,基督教也至少有3个重要影响的派别。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分宗派,我们党内也曾经老是划分“左中右”,还是老毛那句话是真理,“党外有党,党内有派”,外部有外部的矛盾,内部有内部的矛盾,我发现矛盾这个词很好使,“矛盾无所不在”比“竞争无所不在”要好听的多,呵呵。)

唯识宗也是从“物质意识”这个角度来研究世界,比较接近现代科学的方法(甚至要远远超越现代科学,我在后面会作一些简略的比较,比较佛教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)。它认为“万法唯识”,要从“心”“识”“认识”的角度来理解认识这个世界,从“认识”转化成“大智慧”(注释:原话叫“转识成智”,识,就是心,生死的根本,智,佛性,“佛”是音译,意译应该是“觉悟者”。)。

唯识宗把“识”划分成了如下8类:

1、眼识,现代词汇表达为:视觉;

2、耳识,现代词汇表达为:听觉;

3、鼻识,现代词汇表达为:嗅觉;

4、舌识,现代词汇表达为:味觉;

5、身识,现代词汇表达为:触觉;

6、意识,现代词汇仍表达为意识;

7、我识,分别识,末那识,现代词汇表达为:自我意识;

8、藏识,种子识,阿赖耶识,现代词汇表达为:潜意识、下意识、无意识、集体无意识、第六感觉。

前六识不用解释,第七识,“末那”是音译,末那识是第六识之主,是意识的根本,使意识生起“自我意识”,所以又称为“我识”。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,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种子,形成我执,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。

末那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,它本身并不造“善果”“恶业”,但因为它执着自我,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。那么,末那识所执着的“我”是什么呢?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。

第八识,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识。“阿赖耶”也是音译,“阿”是“心”、“识”的意思,“赖耶”,同喜玛拉雅山的“拉雅”是相同的,“喜玛”是“雪”的意思,“拉雅”是“积”、“藏”的意思(累积的意思),所以喜玛拉雅山是“积雪之山”,阿赖耶识就是“积心之识”、“积识之识”(累积认识的认识),意译为“藏识”、“种子识”,是累积你的“所有认识、认知”的“认识”。

阿赖耶识,接近于现代心理学中的“潜意识”、“无意识”、“集体无意识”等种种说法,在“自我认识、自我意识”的基础上,更上一层楼,是“累积所有时间的自我意识”。

佛教有生命轮回的概念,所以,种子识,像生命一样有“兴衰”,然后“兴衰轮回”。按照我现在的理解,生命轮回,不只限于生命之间,也包括其它“所谓没有生命的物质”。

也就是庄子说的:“万物皆种,异形相禅”,(生命)物质的形态不断地变化(“相禅”),如果一直还能记住“变化的经历过程”,这种“灵性”,就是“种子识”、“阿赖耶识”、“灵识”

比如:一条狗死了,被吃了狗肉,也是生命轮回,(部分)轮回到“吃狗肉的人”身上了。比如:人死了之后火化,也是生命轮回,轮回到骨灰与火焰、蒸汽身上了。所以,有生命、有智慧的,不只是生命,不只是阿猫阿狗、一花一叶、花花草草的,不只是人类、动物植物是生命。连这片山、连这片水,连每一寸土地,连每一粒灰尘尘埃,都是生命。

【王涑袭注释:关于“阿赖耶识”,我2024年7月12日,更详细的深化叙述了。这种观点,可以给搞计算机、搞人工智能的“工程师”们,参考。——王涑袭2024年7月12日】

一切事务,森罗万象,所有“结果”,都是有“原”“因”的,这个“因”就是“种子”,潜藏在阿赖耶识当中。当“种子”遇到适宜的条件 “缘”起的时候,就变化成森罗万象。如同说胎儿在母体当中,就会形成潜意识的生命经验印记,人类、众生在自然的母体当中,也会有生命的经验印记,这些生命的潜意识、无意识、集体无意识等等,可以说是本能,也可以说是自然规律。

当然,佛教不是这么“唯物”的理解,它理解成万物唯心“万法唯识”,因此它说“阿赖耶缘起”,它说阿赖耶识是宇宙的总体、万有的根源(其实就是生命的溯源,就像解决成年人的心理问题,去溯源祂的童年类似)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因果轮回”,其实是一种非常“符合现代科学”的观念。“因果轮回”,无非是讲述“生命与环境物质的演化规律”。

唯识宗要“转识成智”,要把八识的认识转化成四智,成所作智(前五识,五感圆通)、妙观察智(再加第六识,意识圆通)、平等性智(再加第七识,自我意识圆通,就是平等,众生平等)、大圆镜智(八识全部圆通)。总之,最后的结果,要修行成为“觉悟者”、“觉醒者”,成为“无我(大我)”的菩萨、佛,从而摆脱1-6识随死消灭,但“末那识”(自我意识)、“阿赖耶识”(潜意识)永远“六道轮回”的痛苦,进而点化众生。

这就是佛教唯识宗所认为的“自我本性”和“人生价值”的自我超越,无论从对心理认识的分析上,还是对“自我”、“本我”的超越程度上,都是现代心理学远远所不及的。

【王涑袭2024年7月12日注释: 因果轮回,我也给白话文解释了,也就是用“现代科学”的认知方式解释。】

(三)佛教唯识宗与现代精神分析的比较

介绍了半天,终于可以比较唯识论和精神分析了,第八识阿赖耶识被称作是“藏识”、“种子识”,庄子说过“万物皆种,异形相禅”,阿赖耶识就是永远跟随这些“变化而且留有痕迹的种子”。

对于以前的变化,它记录“业果”,对于以后的变化,它又是“因”,俗话说凡人怕果菩萨怕因,凡人只讨厌事情的后果,只讨厌别人自我中心,而菩萨则会看到事情的原因,则会看到人们自我中心的原因,这个“因”就是阿赖耶识,它和荣格描叙的集体无意识相似,是一种不明确的可能,只有在具体的环境中,才被唤醒激活,幻化成森罗万象。

而它与集体无意识的区别则是:荣格只是强调了集体无意识的共性,而忽略了不同人的差异。虽然都继承了集体无意识,但每个人的继承,又是有些细微差别的。而佛家强调因果轮回,唯识论自然会区分每个人的不同“种子”,从这个层面上说,唯识论的阿赖耶识,要比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技高一筹。

说了这么多,绕来绕去,其实一个非常好理解的类比就是“基因”,它是生命遗传的“种子”,继承蕴藏着祖先生命进化演化的一切可能信息,遇到不同的环境,就会作出不同的反应,从一个单一细胞制造出分工明细的复杂机体。而且每个人继承的祖先基因,又都是有所不同的,它在有共性的同时,还有个性的差异,这种“基因”性质的东西,非常象佛教唯识论的阿赖耶识。

阿赖耶识非常近似集体无意识,末那识则非常近似于弗洛伊德的“本我”、“自我”和“超我”,我曾经用现代语言,把末那识表述成“自我意识” ,其实语言所“象形”的事务,一旦经过“翻译”,就大打折扣。

第七识末那识,位于阿赖耶识与意识之间,起源于阿赖耶识,以阿赖耶识为根本,从阿赖耶识中提取“种子”,但又形成“我执”,意图把阿赖耶识的一切,都执着为自我的内容和自我个体。同时,它又要对意识(第六识)加以控制,使意识的认识功,能完全由它所驱使。

意识是人和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窗口,末那识一方面控制意识,区别我和非我,把意识没有认识到的世界,排除在我的世界之外。另一方面又控制意识,尽量对外部世界加以占有,使之成为“我的世界”——从这个意义上讲,追求物质的人和追求精神的人,没什么本质不同,都是意图扩展“自己的世界”(对现实外部真实世界的影响,不同)。

末那识是人的欲念,表现在人的动机、要求、情绪、情感、意志、气质、性格等等方面,是自我的代表,所以在自我欲念得不到满足的时候,就会感到人生的痛苦和烦恼,佛教说“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爱别离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取蕴”是人生的“八苦”,这都来自末那识。

所以唯识宗称末那识为“染污识”、“恶识”,需要修行(修正自己的行为),去除末那识的染污、去除末那识的“我执”,让意识(第六识)不通过“我执”的末那识,直接去联系阿赖耶识。

当意识冲破末那识的遮拦,进入无我的清净状态,直接联系阿赖耶识的时候,就是达到了由识转智的“大圆镜智”境界,就可以超脱生死、超越三界,进入净土、成为佛了。

(注释:佛是什么?佛是觉悟者,是大彻大悟者,是大智慧者,唯识宗去除“我执”的方法,与现代科学有共通之处,现代科学讲究任何人都“可重复、可检验”,这是比较彻底的抛弃“我执”的一种认识方法。也就是说,现代人类的科学家们,也都是“有智慧的人”,也都是大荒世界的“觉悟者”,或者说,也都是佛、菩萨。)

末那识分析了“我执”的来源,是来于“种子识”,这同弗洛伊德分析“自我”的来源出自“本我”、“超我”相近似;末那识又意图控制前6识,意图扩展“我的世界”,这同精神分析学派所信奉的“自我保存与种族繁衍的本能”、“人类的本能是进攻与利己主义的自我满足”相类似(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本能中的“性”,他的继承人扩展了他的学说)。

它们的不同表现,在最终的目的和结论上:唯识论意图通过“转识成智”,修行达到“无我”成佛;而精神分析学派则是为了揭示“本我”、“自我”、“超我”3个我之间的矛盾,意图疗治,使它们关系平衡。

唯识论是想得到“无我”的大智慧,它思索的范围远远超出人类社会的局限;而精神分析学派只是想完善自我,使“自我”在利己的“本我”和利群的“超我”之间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,这些利己和利群都没有脱离人类社会的界限,或者说是“个人利己”和“人类利己”(人类可以用集体、国家、社会之类的词代替)。

唯识论揭示了“我执”的本性,也提出了“无我”的人生价值,我承认相对于很多学说,佛教的智慧更高深,道德也更高尚。

但既然众生的世界,天生是“苦”的世界,人类无法脱离人类,国家无法脱离国家,社会无法脱离社会,组织无法脱离组织,个人无法脱离个人,那我们最好接受一种“入世”的学说,比如精神分析学派,一是承认人性的利己,二是在人性利己的基础上寻找一个平衡。

最后用一句顾炎武的话作为小结:“民不能无私也,圣人之治也,在合天下之私以为公”。

------------

王涑袭后注:众生皆苦,只有佛陀是芒果味的。

《凡人修仙传》看了没有?

它的世界观是:时空轮回,善恶自我。

韩老魔斩自己的“三尸”,分别是善尸、恶尸、自我尸,其实都是“自己的心魔”。

自我:末那识的我执,现代语言词汇是“自我意识的偏执自我”。

善:弗洛伊德解释的利群的“超我”,也想做一个被大家敬仰的大英雄。

恶:弗洛伊德解释的利己的“本我”,动物(生命)的生存成长本能本性。

善恶自我,就是弗洛伊德的“自我+本我+超我”。

时空轮回:其实都是“当下”,都是“现在”,六道轮回就是《人世间》,不是有时间先后顺序的“转生”,甚至成了“做坏事下地狱”(吓唬别人,得利自己,教导别人做好事,自己却无恶不作)。

因与果,是一起发生的,历史、现在与未来,会同时改变——都是当下。

名义上是个大英雄,实际上发展“偏执的自我”,不可能的。这就是蛇的高明之处,它们都是隐匿着。

——王涑袭2024年7月12日补充

------------

三、后记

文章的主体,是很多年前的文章,当时可能主要发在新浪博客上。

现在,新浪博客都不知道在哪里了。

当下,人工智能越来越流行,希望我这篇讨论“生命意识”的文章,能给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员,有一点参考的作用。

感谢知乎成全,感谢幕后大能、幕后人员们的成全,给了我一个合适的话题,让这篇文章发布出来!

最后再补充几句“众生皆苦”。

众生皆苦,其实是说“有某种社会需求”。

企业家、发明家,创新出新科技产品,或者降低了生产销售产品的价格,能够让产品被更广泛的受众购买。

或者社会管理者,改善开创社会制度,都是解决“众生皆苦”。跟科学家一样,都是促进人类进步,解决社会困苦的大觉悟者!

都是有智慧的真正人类“万灵之长”(灵长目)!

——编辑于 2024-07-13 15:34・IP 属地江苏

------------

王涑袭2024年7月13日后注

老是遇到唐僧、唐玄奘的故事,老是被唐僧的精神(和认知),所打动。

会不会是,曾经的我,跟唐僧,真有什么渊源?

会不会,几百年之后(若干年之后),也有一个小朋友,突然被王涑袭所打动,突然会“老是遇见王涑袭的作品,与经历”?

相关评论
评论者:      验证码:  点击获取验证码
王涑袭©1998-2023版权所有 QQ群:43015574  站长QQ:157263720  川ICP备1314520号
Powered by 国家梦想中心岁月之书王涑袭